首次提出“社区成为中医药服务主阵地”目标!上海精细化中医药服务领跑全国

近年来,上海在国内率先开展可追溯饮片临床应用试点,首次提出“社区成为中医药服务主阵地”目标——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能深深感受到,这是一座拥有开放、创新、实干、活力品格的都市。体现在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中,该市聚焦“服务人民群众健康”,始终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做实做细中医药服务的点点滴滴,中医药服务领先效应得以进一步提升。

1、率先开展可追溯饮片临床应用试点

中药饮片质量和群众用药安全密切相关,如何确保中药饮片质量?在“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中,上海以提供“更便捷、更清晰、更有温度”的饮片服务为目标,大大提高了饮片药事服务水平。

在上海市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院,一块蓝色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各地入沪中药材的种植、采收、加工、流通应用等环节信息。

这正是上海的创新之举,开展可追溯饮片临床应用试点,将传统中医药与区块链、5G数字化时代发展相结合,打造“区块链+互联网+中药饮片服务”的模式,实现了全市公立医院第三方代煎配送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在上海市各中医院的取药窗口,群众只要扫描中药饮片袋上的二维码,就能清晰了解到中药材从田头到手头的全过程。

“我们依托上海市中药行业协会制定了饮片代煎服务和追溯饮片的质量标准体系。”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闻大翔介绍,目前该协会已研究制定三批71个溯源品种的行业试行标准,从植物基源、产地、农事管理、中药饮片的炮制、储存等多方面进行规范,其药材规格等级、“三无一全”等方面的要求和标准基于国标、高于国标。从追溯饮片质量到制定高标准饮片质量,上海从源头把关,对中药饮片开展全方位质量监管,让群众能够放心用中药。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取药窗口,不同于平时的煎煮剂或者盒装的配方颗粒,患者拿到手里的是一袋袋成药,这是龙华医院为患者提供的“一人一方”中药临方定制加工服务,采用共煎提取浓缩的方式,使其更加符合传统汤剂的物质基础,充分体现辨证论治和个体化给药的精髓。

“喝中药越来越方便,出差时这种小袋颗粒剂也好携带,省去了之前袋装或者用水冲服的麻烦。”刚取到药的王先生表示。

该项技术于2020年5月率先在龙华医院推广使用,随后陆续在上海市各家医院推行,目前上海已有20家医院开展此项目,2023年上半年服务5万多人次。

2、让社区成为中医药服务主阵地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一直是各地中医药工作的重点。《上海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3-2025)》中提出“社区成为中医药服务主阵地”这一目标。

“目前,上海正构建起一张由2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986家服务站(村卫生室)组成的家门口中医药服务网络。”闻大翔介绍,上海市制定社区中医药服务综合指数,通过考核“指挥棒”,将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工作成绩纳入区委区政府工作的考核体系中,直接保障了社区中医药服务的提升。

通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曙光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及上海市中医医院4所市级中医医院牵头,上海已经形成覆盖全市的东、南、西、北四大区域医联体,目前上海在社区开设中医医联体专病联合门诊134个,带教基层医师286名,全市16个区都实现了市级中医医院制剂在医联体内的社区调剂使用。

“医联体的建设让我们在家门口看病就像在三甲医院一样,通过信息化手段及便捷的下沉服务,基层看病的水平一点都不打折扣。”家住黄浦区的姜阿姨说。

在距离上,上海正着力打造社区中医药服务新站点,计划在3年内建设至少150个,项目选址在功能社区、社区生活圈里,以点带面,把中医药服务融入居民生活圈,满足“最后一公里”服务需求,打造“家门口”中医药健康之家。

在质量上,上海又一次在全国跑出“加速度”,率先针对社区开展200项特色专病专科建设,覆盖全市80%社区卫生中心,今年已支持首批76项。同时,推出社区中医基本病种清单,覆盖114种疾病,在国家清单基础上增加了44种。目前上海各社区平均可开展中医基本病种服务达到60余种。

“我们还培养大批优秀社区中医人才,这是做好中医主阵地建设的重要抓手。”闻大翔指出,上海通过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工作站建设,安排百名市级名中医团队直接下沉社区进行指导。针对基层青年中医骨干开展了3批专项培养,其中有116名中医骨干同时被龙华、岳阳、曙光等三甲中医院实现双聘,进行同质化培训,切实提高社区中医药的诊疗水平。

“当前,上海100%的区均有政府办中医医院,100%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中医科室,中医医师年均诊疗人次居全国第一。”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胡鸿毅说。

3、中医类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医保定点

“现在在上海看中医很方便,除了公立中医院,即使去家门口的名医工作室,医保也都能报销,选择范围大大扩展了。”在家住黄浦区的陈阿姨看来,更多的中医类医疗机构和中医诊疗项目纳入医保,让她和家人就医更方便更省钱了。

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上海几部门联合出台《上海市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若干举措》明确将以“科学合理、特色突出、管用高效”为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医疗保障的支持作用,让群众获得优质中医药服务。

“目前,上海开展的140多项中医诊疗项目以及1381种中成药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上海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张超介绍,“符合国家标准和上海地方炮制规范的1460种中药饮片和上海医疗机构使用的617种中药制剂,也均按甲类支付。”

越来越多的百姓有了和陈阿姨一样的感受。张超介绍,当前,上海已有167家中医类医疗机构,包括32家中医医院、135家中医门诊部,全部纳入医保定点,并实现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工作站、社区中医馆和中医阁开展的中医药服务也全部纳入医保支付。“上海将名中医坐堂的社会办中医门诊部,优先纳入医保定点。”张超说,“上海中医药人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遍布上海各地的中医工作室与公立中医医院形成互补优势,共同夯实上海中医药服务体系。”

上海还充分发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支持促进作用。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试点工作,遴选22个体现中医独特作用和优势的病种,在22家二、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坚持“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原则,发挥医保支付方式对中医价值医疗的导向作用,建立了疗效价值考评机制,明确了每个病种按疗效价值考核的指标内涵、考核规则、数据采集及价值支付办法。

数据显示,通过医保支付的导向作用,22个病种平均每月收治例数从1591例上升至2468例,上升幅度达55.1%;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病例占比从18.3%上升至24.0%;平均每个病例使用的中医技术由3种上升为4种;中医药治疗费用占比提高10.8%;整体抗菌药物使用率减少3.8%;平均住院天数减少9.5%;试点病种病例费用平均下降3.0%,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减轻患者负担。

张超介绍,上海医保局还加快对中医药新技术、新项目的审批立项,新增了“中医舌脉面信息采集体质辨识技术”“中药临方定制加工”“药物面膜综合治疗”等中医医疗服务,促进中医药创新技术尽快投入临床应用。支持特色中药药事服务,鼓励体现中医药个性化治疗特点的丸、散、膏剂等临方加工的临床应用服务。在取消药品加成时,保留了中药饮片25%加成,支持优质优价,促进中药饮片使用,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来源:中国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