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石筱山伤科学术传承与创新论坛暨国医大师施杞教授从医执教60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

 投票时间:

2023.8.16 至 2023.8.31,共15天。

请点击阅读原文投票








投票规则:

科普影响力人物,每个微信号只能投5票,每位候选人只能投1次;青年科普人物,每个微信号只能投1票,禁止刷票。












崔松





人物简介


崔松医生从1999年起进行中医药科普工作,有充足的科普经验、扎实的科普知识,能用通俗、有趣的语言向公众传达健康知识。作为上海中医药科普领头人,始终坚持“普及医药知识,少走错路弯路,提高健康素养”的理念,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为上海市新冠疫情发布会的常驻医生。同时打造了“医学科普全媒体矩阵平台”,通过自媒体向公众传播中医药知识,为中医药科普做出了突出贡献。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首批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委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上海市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科普服务配送项目中医药领域领衔专家、上海市健康科普专家库中医药领域召集人。在群众中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影响力。


获奖情况


健康中国2013健康风尚人物奖

2016年上海科普创新奖个人贡献一等奖

敬佑生命2016荣耀医者科普贡献奖

第三届中国健康科普创新大赛一等奖 “十佳科普演讲达人”

“传播健康 心系大众”医学科普新生力量奖

2018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

2018年全国优秀科普讲解人员(中国科学技术部)

2018年“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9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心血管大众科普特别贡献奖

2020年上海市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抗疫科普先锋称号

精诚奖——2021首届医生科普大赛(上海)第一名

2021年上海市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影响力排行榜第二名

2023年第一届上海市健康科普推优选树活动健康科普杰出人物

2023年第一届上海市健康科普推优选树活动健康科普作品音视频类三等奖


申报理由


崔松,2013年取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在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声誉。从事中医药科普事业20余年,拥有扎实的中医药科普功底,主题内容明确、形式多样的中医药科普资源;建设了中医药科普活动的专兼职队伍;培养了中医药科普的专业人才。可利用自身优势条件,创造性开展科普工作。带头开展和组织科普活动,传播渠道和覆盖人群数量大,深受公众欢迎,科普工作成效显著。




贾杨





人物简介


贾杨长期从事中医药文化研究工作,积极探索将中医文献精华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中医科普活动,获省级以上中医药科普奖20项。在国内首次将中医药文化全方位融入地铁宣传,累计惠及旅客1596万人次;主持上海市授课范围最广(65所学校)、受益师生最多(25500人次)的中医药进校园活动;担任编剧并主演两部全网点播量最大(220万次)的中医科普剧情系列微电影,获11项省级以上科普影视奖;主编中医药科普著作6部,获省级以上优秀科普图书奖2项;主讲的100集“中医说”等科普视频,网络展示量1200万次;联合创建中国(上海)健康旅游俱乐部,推进中医养生文化的产业实践;作为国内中医药证章收藏量最大的收藏者,举办专题展览并发表22万字的科普文章,并捐赠个人藏品517件;针对中医药舆情,多次发表署名文章正本清源。此外,还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国内中医文化发展重点课题,开展中医文化内涵与科普传播规律的实证研究。


获奖情况


2020年第十一届上海中医药科技奖科学技术普及奖(上海市中医药学会)

2017年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奖(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2020年度中医药科普作品(音影视频类)(中华中医药学会)

2018年第四届上海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优秀作品奖(上海市科委推荐)

2018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优秀作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9年第四届健康中国微视频大赛优秀剧情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8年第三届百部网络正能量动漫音视频作品奖(国家互联网信息办)

2020年度上海市科普优秀作品(优秀图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

2020年新时代健康上海建设典型案例征集推选活动优秀案例(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

2018年中医药健康文化作品征集活动优胜奖(中华中医药学会)

2019年中医药健康文化精品遴选活动优秀作品(中华中医药学会)

2020年第六届上海市民微电影节卫生专题奖(上海市委宣传部)

2018年第四届上海市民微电影节卫生专题奖(上海市委宣传部)

2018年第三届全国卫生健康微电影节优秀奖(《健康报》社)

2023年第三届全国中医药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最具潜力奖(《中国中医药报》社)

2021年第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最佳设计奖(《中国中医药报》社)

2022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贡献奖三等奖(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

2023年第一届上海市健康科普推优选树活动健康科普作品音视频类优秀奖(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第一届上海市健康科普推优选树活动健康科普品牌提名奖(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年首届医生科普大赛(上海)比赛“三十强”选手称号(上海市医药卫生发展基金会)


申报理由


取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研究员)已满6年。被推荐人热爱并长期从事中医药文化研究与科普工作,积极探索将中医文献精华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身体力行,带领开展科普活动的专兼职队伍以及专业人才,创造性地开展多项中医科普活动,在其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声誉,传播渠道和覆盖人群数量大,深受公众欢迎,科普工作成效显著。




龚利





人物简介


龚利是国家级非遗丁氏推拿疗法第五代传承人,曾获中国医师奖、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与仁心医师奖等。作为首批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国家中管局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上海市社区学院科普教室特聘教师,2007年起带领“健康行走”科普团队,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聚焦膝骨关节炎,将临床研究成果应用到科普中,编创膝痛自我按摩操、四步锻炼法等,立足社区开展科普16年。近10年举办科普活动200余次,参加广播电台与电视台科普节目近30次,发表科普文章50余篇,出版科普书籍1本,2014年主持上线“健康行走”公众号,原创推文与短视频近100篇,关注者达1万7千余人。目前已经形成“健康行走”科普团队与品牌,并逐步走向全国。


获奖情况


“远离膝痛,健康行走”获2017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三等奖

2018年11月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医学科普突出贡献奖

2018年2月 2016-2017年度上海市优秀志愿者

2021年6月 2019-2020年度上海市优秀慈善志愿者集体

2023年6月上海市第一届健康科普杰出人物提名奖


申报理由


龚利主任医师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常委,主编、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1本,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16年来聚焦膝关节健康,创立并带领“健康行走”科普团队12人,编创膝痛按摩操与“四步锻炼法”等中医药特色技术;组织并开展“社区-讲堂-读本-媒体-网络”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传播渠道和覆盖人群数量大,深受公众欢迎,科普工作成效显著。




沈红权






人物简介


沈红权,主任医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瘿病分会主任委员、膏方分会副主任委员、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治未病分会常务委员。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专利3项、上海市中医药成果奖2项、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优秀发明银奖2项。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次。2022年10月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专家谈甲状腺疾病》。2022年成立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瘿病研究所,2023年成立长三角中医药健康科普创新联盟“甲状腺疾病中西医科普服务工作室”。


  沈红权主任常年至普陀区及周边社区开展中医药科普及医疗咨询,作为主讲嘉宾在上海电视台、上海广播电台等市级媒体的品牌栏目如36.7°节目、X诊所等进行中医药科普宣讲20余次,惠及人数超3万人次。


获奖情况


上海市总工会第五届“上海市职工科技创新标兵”称号(2015年)

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019年)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奖三等奖(2020年)

第33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银奖(2021年)

普陀工匠(2021年)

第五届上海市名中医(2022年)

第34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银奖(2022年)


申报理由


沈红权主任取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8年,2022年荣获第五届“上海市名中医”称号,在中医内科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声誉。长期从事中医药科普工作,科普内容涉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立足于向广大医务工作者、患者、社区居民传播中医治未病理论,利用电视电台、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广覆盖,深受欢迎。



吴晶晶





人物简介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师从上海市名中医陈红风教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科普讲师团成员、上海市科普培训师资库讲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科普标准知识(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窦道)作者, 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乳腺病分会委员兼秘书等。


  运营微信科普公众号“吴晶晶医生”、“LHZYRXK”7年,于微信公众号、《文汇报》、今日头条等发表《大闸蟹是乳腺癌患者的禁忌?》、《乳腺结节离乳腺癌有多远?》等原创科普文章200余篇,澄清乳房发育、疾病、中医药养护等相关认知误区,单篇阅读量最高3.3万,多篇阅读量过万,主编科普专著《哺乳宝典》、参编《乳房知识问答》等。


获奖情况


2022年度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医院和媒体健康科普能力培训班”人气团队作品。


申报理由


吴晶晶同志政治清白,积极向上,专业知识过硬,业务扎实,热爱科普事业,常就社会热点普及乳腺健康科普知识,已就乳腺疾病相关中医药防治知识开展较丰富的科普公益工作,推荐其为青年科普人物,以激励其进一步就中医药防治乳腺疾病的作用及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让更多人于乳腺疾病预防、诊疗、康复过程中不走、少走弯路,减少医疗支出,助力民众健康。




方邦江






人物简介


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急危重症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首届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上海市思政教学名师。是国家区域诊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上海市重要薄弱学科、上海市重点临床专科等学科带头人。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急症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全国常委兼、中国医师学会急诊分会全国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急诊医联体主席兼上海市中医急诊医联体主席、上海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等国内外学术和社会职务。


获奖情况


近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一等奖、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普创新教育奖个人二等奖等奖励10余项,主编出版的全国第一部中医新冠肺炎防控手册《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中西医结合防控手册》获得2020年全国中医类唯一中央宣传部国家重点主体图书出版物。


申报理由


方邦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长江学者特岗教授”,首届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专家、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修订专家、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领军人才、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科普工作,创新提出“先症防治”关口前移的防控策略,围绕防控图书、影视科普、冥想音乐、临床方案、专家共识等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创建了中医药防控新冠的防控系列科普体系,组织开展线上中医药防治新冠讲座200余场,为中国乃至世界中医药抗疫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柏灿






人物简介


杨柏灿,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科学传播专家。10余年来遵循“文化引领中药,中药展示文化”理念,开展了多形式、多途径的中药科普作品创作,包括系列通识读本《药缘文化》《药名文化》《药仪文化》,漫画读本《漫画中药故事系列》,文创作品《本草光阴》系列、《风调雨顺•国风》,报刊专栏《杨教授带你识百味》《药食两用知多少》,慕课课程《走近中药》《中药知多少》《杏林探宝》《常见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短视频《一分钟带你学中药》,微视频《中药与文化》《中药养生文化》《健康守护使生姜》《每周一药》等,微电影《神农氏•生生不息》,线上线下中医药科普讲座200多场,形成了立体化的中药科普体系。辐射面广,影响力大。


获奖情况


2013年,走近中药,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教育部

2015年,《药缘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第二届全国中医之星评选活动,最受欢迎的十大中医药好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报社

2017年,立体化中药文化通识课程建设与探索与实践,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8年,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与健康自我管理,首届人卫慕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比赛课程设计 一等奖,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

2019年,《药缘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

2019年,《药缘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第九届上海中医药科技奖著作奖,三等奖,上海市中医药学会

2019年,《本草光阴——2019年中药养生文化日历》,第十六届中国人口文化奖宣传品类,二等奖,中国人口文化奖组织委员会

2020年,《无处不在的健康守护使——生姜》,认识中医药—全国中医药科普短视频大赛,最佳摄影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2年,《漫画中药故事系列》,上海健康科普优秀作品图文类作品,优秀奖,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漫画中药故事系列》,中华中医药学会年度科普图书,中华中医药学会

2022年,中药文化系列科普读本,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成果奖,三等奖,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

2023年,中医药文化教育资源贯通大中小学的创新与实践,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排名第14


申报理由


杨柏灿教授近10余年来聚焦“中药与传统文化”,组建了中药科普传播团队,开展了多形式、多途径的中药科普作品的创作工作,形成了包括通识读本,漫画读本,主题日历、慕课课程、科普短视频、科普微电影等立体化的中药科普资源,辐射面广泛,深受公众欢迎,具备较大的科普影响力,对普及中药知识及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故推荐杨柏灿参评2023年度中医药科普影响力人物。


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投票哦~

来源: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