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秋冬季节呼吸道传染病中医药预防方案(2020版)》的通知

以下为附件全文↓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有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过度劳累者、精神高度紧张者等人群容易患呼吸道传染病。

中医把包括季节性流感在内的呼吸道传染病等称为瘟疫,也有谓之 “疫病”、“毒气”、“戾气”或“疫疠”。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中医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的经验。为更好地做好防疫工作,本会组织专家,在总结古今文献并结合最新防疫实践的基础上,以天人相应,以人为本,“扶正气、避毒气”为原则,针对不同人群制定本预防方案。

社区居民

一、生活起居预防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适时增减衣物,防寒保暖。勤洗手,勤开窗通风,疾病流行时尽量不到人多的地方;咳嗽或打喷嚏时要遮住口鼻,喷嚏后要洗手,使用纸巾后正确处理纸巾;到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需佩戴口罩。

2.“饮食有节”,饮食要适时、适量、适温,有一定的节律,节制,切不可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少进食刺激煎炸燥热之品,荤素搭配,营养适当。

3.“起居有常”,作息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春夏宜夜卧早起,秋天宜早卧早起,冬天宜早卧晚起。科学安排工作学习,避免过度娱乐熬夜。

4.“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良好心态,“恐则气下,惊者气乱”,对疾病产生恐惧之心,也可导致气机逆乱,更易招致外感。学习、工作、精神极度紧张的人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当放松。

5.“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保健卫生、饮食平衡、起居规律、劳逸结合,适度增加体育锻炼,切勿过度疲劳。

二、饮食预防

饮食宜清淡均衡,粗细结合,荤素搭配,饮食富含纤维,少食膏粱厚味之品(易化生积热),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做一些简单、美味的小药膳来调整体质,预防流感。

1.药汤

葱白汤:葱白3 根。水煎服,连服3 天。适合受凉后鼻塞、流清涕者。

藕丝百合汤:将100g藕洗净削皮切细丝,百合50g剥片切丝放入开水锅中,武火烧开后改文火煎熬成汁,藕丝和百合丝烧至酥烂,加入冰糖适量即可。每日一剂顿服或分次食用。适合健康者,口干、鼻燥等秋燥症者。

芦根萝卜橄榄汤:芦根30g,鲜萝卜120g,葱白7 根,青橄榄7个。煮汤代茶饮,连服3 天。适合健康者,咽痛,烦渴症状者。

青果萝卜汤:鲜青果3-5 个(劈开),鲜萝卜1 个(切开)。煮水代茶饮。连服2-3 天,适合咽喉肿痛,咳痰,烦热口渴者。

二白汤:葱白15g、白萝卜30g、香菜3g。加水适量,煮沸热饮。淋雨受凉偶感风寒者用。

赤小豆绿豆汤:赤小豆、绿豆适量熬汤服用。具有健脾祛湿作用。

2.药粥

薄荷梨粥:薄荷3g、带皮鸭梨1个(削皮)、大枣6枚(切开去核),加水适量,煎汤过滤。用小米或大米50g煮粥,粥熟后加入薄荷梨汤,再煮沸即可食用,适用于平时容易“上火”的患者。

银花豆豉粥:银花9g,淡豆豉9g,水煎去渣,加入粳米60g,白糖适量,煮粥食。此食疗方可有清热解表之效,适用于外感风热邪气患者。

绿豆薏米粥:绿豆60g、生甘草6g(布包)、生薏米20g熬汤后去甘草包,服用。具有健脾祛湿解毒作用。

3.茶饮

苣菜菊花饮:苣菜30g,野菊花15g。水煎服。连服2-3天,适合感受风热咽痛不适者。

桑叶菊花茶:桑叶3g、菊花3g、芦根10g。沸水浸泡代茶频频饮服。适合咽痛、口干、舌红者。

姜枣薄荷饮:薄荷3g、生姜3g、大枣3个。生姜切丝,大枣切开去核,与薄荷共装入茶杯内,冲入沸水200ml-300ml,加盖浸泡5-10分钟趁热饮用。淋雨受凉偶感风寒者用。

枇杷叶茶:枇杷叶15g。水煎服。连服3 天,适合慢性咳嗽者。

对于素有内热的居民,要避免温热性食物、辛辣麻等调味品及各类中药相关的温热性补品;可适当选择一些有寒凉性质的中药饮片浸泡,代茶饮用,配合偏于寒凉的蔬菜、水果等效果更佳。

对于素有阳虚体质的居民,要避免贪凉,避免寒性食物等的摄入,平素可适当食用一些温补的食物,亦可选择一些温热性质的中药饮片浸泡,代茶饮用,配合偏于温热性的蔬菜、水果效果更佳。

三、外治法

1.穴位按摩:

取穴: 迎香穴、风池穴

操作方法:用两手中指分别按摩两侧迎香穴位,每次1min,鼻腔内有酸胀谓之得气;用两手拇指分别按摩两侧风池穴,每次1min,如局部有酸胀感谓之得气,每日1-2次。

功效: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会穴,阳维脉主阳主表,风池为风入之门。鼻为肺窍,为邪气入侵肺脏的通道,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按摩该穴位具有疏经活络,抗御外邪,保卫机体作用。

2.头面部按摩

干洗脸:两手掌心相搓,搓热后反复摩擦脸部,先顺时针,后逆时针,直至脸部发热。

梳抓头:两手五指分开放在头两侧,像梳头那样从前向后,从外向内梳抓头皮。

揉擦眼眶:两手拇指放在两侧太阳穴上,食指放在眼眶上,由内向外,先上后下,反复擦揉眼眶。

按揉太阳穴:两手拇指放在两侧太阳穴上,反复按揉,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揉擦鼻根:两手拇指或食指放在鼻根两侧,上下反复揉擦。

3.中药足浴

处方:桂枝20克,麻黄、羌活、独活各15克,红花、细辛、艾叶各10克。

上方水煎取汁,倒入盆中,兑入温水适量,将双足浸入,待水温下降后,再适当兑入热水,边洗边搓,直至水加至踝关节以上,双足暖和,皮肤发红为止。每晚 1 次,每次20-30分钟。足浴后,再用双手交替按摩涌泉、承山、足三里等穴位,可增强足浴效果。

4.小儿推拿

按揉百会:小儿取坐位,家长用拇指在百会穴上轻轻地按揉,约2min。

摩腹:患儿取仰卧位,家长坐于患儿的右侧,用手掌放于患儿的腹部,作逆时针方向的摩动,约100次。

按揉足三里:家长用拇指轻轻按揉两侧的足三里穴,每穴按揉1min。

捏脊:患儿取俯卧位,家长用两手拇指、食指、中指对称捏起患儿背部的皮肤,从尾椎捏至大椎穴,捏3-5遍。

以上操作每天可早晚各做1次,一般宜在清晨或饭前进行,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

四、保健功法

《素问》有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预防秋冬季节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平素可进行培补元气的保健功法锻炼。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

医疗机构

秋冬季节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高发,医疗机构门急诊及发热门诊病人增多,流动性增加,院内医护、门诊患者及陪护家属、院区住院患者等面临接触感染风险。在疾病流行期间必须加强院内防控、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管理,确保医院内就诊环境井然有序,规范安全。做好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与其他就诊患者分流,降低交叉感染的机会。同时也可采取适当的中医药预防措施,减少疾病流行。根据医疗机构特点,建议措施如下:

一、防感凉茶法

益气解毒方

药物组成:大青叶600g、连翘600g、金银花900g、黄芪1000g、防风600g、白术600g、芦根600g、生甘草600g。

用法:加水20L,大锅煎煮,每次一百人份,每份100ml,根据门诊量及患者需求酌情增减。

适用人群:该方标本兼顾,来院就诊普通人群均可服用,尤其适用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密切接触,免疫力低下人群。

二、中药香囊悬挂法

化浊辟秽方

药物组成:藿香、艾叶、石菖蒲、苍术、白芷、八角。

用法:上述药物等量研末, 装入袋中, 每袋10-30g,或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不同中药成分香囊。可将上述香囊悬挂于门诊诊室、预检台、门诊挂号处、药房取药处等人群密集地方,化浊避秽,预防流感。

三、中药熏蒸法

化浊解毒方

药物组成:贯众50g、艾叶30g、苍术30g、藿香30g、薄荷15g。

用法:上述药物合用或单用, 加水煎煮成1000ml药液,置于超声雾化消毒器内,关闭门窗熏30min,1-2次/d。一般20-30m2放置一个超声雾化消毒器,熏蒸完毕后可开窗通风。

四、中药内服预防法

1. 益气扶正方

药物组成:黄芪12g、党参9g、防风9g、白术9g、紫苏叶9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次100ml,每日2次,可连续服用3-5天,停药2-3天后视情况继续服用。

适用人群:普通人群,儿童、高龄老人、有慢性基础疾病等体弱易感冒人群。

2.清热解毒方:

药物组成:大青叶15g、野菊花15g、生甘草6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次100ml,每日2次,可连续服用3-5天,停药2-3天后视情况继续服用。

适用人群:普通人群,与季节性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密切接触人群,具有慢性基础疾病患者。

3.疏风清热方

药物组成:桑叶9g、白茅根15g、金银花12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次100ml,每日两次,可连续服用3-5天,可视具体情况继续服用。

适用人群:肺热患者,临床表现为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便略干,小便黄。

4.温肺散寒方:

药物组成:紫苏叶9g,生姜9g,红糖15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次100ml,每日两次,可连续服用3-5天,可视具体情况继续服用。

适用人群:近期受凉、畏寒怕冷、鼻流清涕、手脚冰凉等为主。

5.健脾化湿方

药物组成:白术15g、 佩兰12g、陈皮12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次100ml,每日两次,可连续服用3-5天,可视具体情况继续服用。

适用人群:湿邪中阻患者,临床表现为面晦无光,常有腹胀,大便偏溏。

6.消食导滞方

药物组成:藿香6g、紫苏叶6g、银花10g、生山楂10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次100ml,每日两次,3-5付为宜,

适应人群:易夹食夹滞儿童。此类儿童容易“上火”,口气酸腐,大便臭秽或干燥。

中药内服干预需注意以下事项:

1.老人及儿童应在医师的指导下适当调整用量服用;

2.慢性疾病患者及孕产妇慎用;

3.预防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中药不宜长期服用, 一般服用3-5天;

4.服用期间或服用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咨询医师;

5.对上述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6.不要轻信所谓的秘方、偏方和验方;

7.使用中药预防,应由中医师开具相应处方,不得自行判断、选择。

五、中医外治法

1.穴位注射法

药物:喘可治针、黄芪针、斯奇康注射液等。

用法:患者可在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注射针剂及注射穴位(一般选择双侧足三里、曲池)。

适用人群:高龄老人、有慢性基础疾病等体弱易感冒人群。

2.穴位贴敷法

药物组成:一般以温阳抗寒药物为主(具体用药参照各医疗机构协定处方)。

用法:敷贴药丸用胶贴固定治疗穴位,每次敷贴留置时间4-6小时,隔1-2天可敷贴一次,12-18次为一疗程。

适用人群:以虚寒证(肺虚、脾虚、肾虚)为主的慢性肺病,取穴按需选择(天突、大椎、膏肓、肺俞穴等)。

3.耳穴贴压

取穴:肺、脾、肾上腺、内分泌。

操作方法: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0.5cm×0.5cm大小)贴在耳穴上,用手指按压胶布,使耳穴部有明显胀、热、痛感。每日按压耳穴3-4次,每次按压3-5分钟,3天后更换,两耳交替贴压,每周2次,8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休息1周,连续2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