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学术年会顺利举行

来源: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检验医学分会

11月12日-13日, 由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上海市核学会、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上海市核学会标记免疫专委会联合主办的“2020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及上海市核学会标记免疫专委会学术年会”在上海虹桥郁锦香宾馆隆重举行。

此次年会邀请到国内众多检验界、中医界、核医学界及临床知名专家参会,特别有幸邀请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振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堂教授为大会作精彩学术报告。各位与会专家就中医检验及核医学的结合发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年会以“跨界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倡导“开放包容、持续合作、权责共担、共同发展”理念,围绕中医检验及标记免疫技术的跨界破圈、融合发展进行深入交流与讨论。不同学术思想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广大参会者带来了一场学术的饕餮盛宴!

大会开幕式

11月12日下午1点开幕式在二楼郁金香厅隆重召开,开幕式首先由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核学会标记免疫专委会主任委员康向东教授致欢迎辞。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莉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院长黄德魁教授、上海市普陀区卫健委主任邓海巨教授、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陆金根教授、上海市核学会理事长戴志敏教授、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胡鸿毅教授先后做重要讲话。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核学会标记免疫专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检验科康向东教授致欢迎辞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莉教授致辞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黄德魁院长致辞


上海市普陀区卫健委主任邓海巨教授致辞


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陆金根教授致辞


上海市核学会理事长戴志敏教授致辞


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胡鸿毅教授致辞

为促进中医药学会检验医学学术创新,搭建脾系病学和诊断学的学术交流平台,本次大会举行了脾系病证学组成立仪式。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副秘书长谈美蓉教授宣布成立脾系病证学组,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陆金根教授、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花根才教授、上海市普陀区卫健委主任邓海巨教授为脾系病证学组组长和副组长颁发聘书。

大会报告第一日

大会学术报告首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教授为大会作了题为《A型淀粉样变(性)(AA)》的学术报告。王院士从一例临床病例讲起,深入浅出的介绍了血清淀粉样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改变、治疗原则等。王院士特别指出了检验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临床医生需要从化验结果里找到疾病的诊断证据。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堂教授作了题为《同步辐射的医学应用》的学术报告。赵院士指出同步辐射广泛应用于生物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医学等多个领域。在新冠病毒重要蛋白结构研究中,科研群体利用晶体学获得了高分辨晶体结构数据,为认识病毒、战胜病毒,提供了详实的结构基础。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林江教授代胡鸿毅教授作了题为《清肠栓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学术报告。胡教授团队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发现清肠栓可通过调控结肠和免疫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因子、血管和肠黏膜通透性等多种途径来改善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症状、促进黏膜修复和降低复发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主任王学锋教授作了题为《血友病A抑制物的诊治进展》的学术报告。王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内外血友病A抑制物的诊治进展及现状,指出母体微嵌合体是影响免疫耐受的重要因素,王教授实验室在应用高活性凝血因子XI治疗抑制物阳性血友病出血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性研究工作。


大会报告第二日

11月13日大会设立了标记免疫及诊断分论坛、血证学组分论坛、肾系及心系病证学组分论坛、肺系病证学组分论坛四个分会场。

标记免疫及诊断学组分会场

标记免疫及诊断学组分会场共邀请到6位专家作大会报告,学术氛围热烈,座无虚席,达到了分享成果、共同提高的目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科主任关明教授围绕《甲状腺癌的分子诊断》的研究与大家展开讨论,关教授团队首创了在甲状腺癌患者细针穿刺样本中采用数字PCR检测BRAF V600E突变的分子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对于甲状腺癌特别是甲状腺微小结节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性。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检验科主任李冬教授,为大家作了题为《外泌体在结直肠癌的应用研究》的报告。外泌体作为液体活检的检测标本之一,是一个潜在的分子标志物。李教授团队围绕外泌体在结直肠癌的检测及诊断中做了大量工作,特别发现检测结直肠癌病人血清外泌体CEA比检测血清CEA对结直肠癌有更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卢仁泉教授作了题为《标记免疫技术及其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的报告。卢教授指出近年免疫标记新技术不断涌现,给临床检测带来极大便利,各类肿瘤标志物检测特别是肿瘤分子标志检测在临床诊断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的张洋博士报告题目为《中医证素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以原发性高血压为例》。张博士提出证候辨证是中医的基础,但临床中存在证候名称繁多及欠规范现象。证候要素是中医证的基本要素,能够更准确、更灵活地应用于临床。


上海中医药大学经方理论研究中心的杨玉芳博士报告题目为《阴虚动风证病证结合模型及其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杨博士课题组研究发现6-OHDA毒性造模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属阴虚动风证,其证候变化可能由其大脑内氧化应激损伤、神经营养因子下调、神经递质失衡引起,并与其脑内蛋白激酶MAPK/ERK/CREB的磷酸化水平相关。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赵虎教授为大家带来题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血清标志物PIVKA-II的临床应用》的报告。PIVKA-II 是较AFP更特异的指标,联合应用可提高肝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PIVKA-II 与肝癌分期、微血管侵犯、门静脉侵犯、肝内转移、肿瘤分化程度等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具有高度相关性, 可用于HCC早期诊断、预后判别、预测复发等。


血证学组分会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熊树民教授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与诊断为背景,详细描述了慢粒患者骨髓及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特点,并在会上报告慢粒治疗的最新进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朱文伟教授以免疫系统的监视、防御、调控功能为切入点,细致介绍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


华东师范大学李庆利教授为我们带来了有关高光谱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实际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武文漫教授从血小板结构出发,对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及血小板聚集、粘附与释放功能的实验室检测进行了深入讲解。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胡晓莹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有关中医血证的概念以及血证诊断、血证疗效、血证诊治与发展和医学检验之间的关系。


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徐翀教授通过漫画形象生动的展示了血小板的基本特征与生理功能,随后引入有关流式细胞术对血小板活化、聚集、粘附相关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并介绍了应用流式细胞术对血小板计数的优缺点及干扰因素。


肾系及心系病证学组分会场

肾系及心系病证学组分会场共邀请了检验和临床的6位专家做了学术报告。

由于疫情原因,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张时民教授不能到现场,通过线上的方式为我们分享了“尿中药物结晶的发现与研究”,张教授通过临床案例讲述了尿液中出现药物结晶的形态特点、发现与鉴别、临床意义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了我们对药物结晶的辨别能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邵命海教授现场为我们分享了“肾系病症中医标准化分型探索与思考”,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肾系病证的诊疗标准、病证分型、四诊等需要标准化和精准化,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医证型与病理以及检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检验科熊立凡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筛查发热感染性疾病的作用》,熊教授分享了发热、感染性疾病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变化,并运用实例做出了说明,体现了临床与检验相关性的价值和意义。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夏伟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核医学分子探针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夏伟教授先介绍了分子核医学,认为靶向放射性核素治疗在肿瘤学中的应用将是今后20年治疗学的最主要进展。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林研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P(党组织)S(科学家)P(群众)”的新冠武汉抗疫体会,讲述了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在武汉雷神山医院的经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白衣天使也是白衣战士,应用大数据等一系列现代技术,与英雄的武汉、与伟大的中国、伟大的人民一起,并肩战斗,同新冠病毒面对面较量,圆满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救治任务。


上海市中医药大学何建成教授给大家分享了《基于病证结合的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何教授认为“证”与“组学”均在多层次、多靶点地兼顾整体性、动态性、时空性与复杂性,异曲同工。


肺系病证学组分会场

肺系病证学组的分论坛邀请到6位专家做相关主题报告,从新冠肺炎到传统肺部感染性疾病,从实验室检测到临床治疗均进行了相关经验分享和学术交流。

上海长征医院检验科和临床检验诊断学教研室主任周琳教授作了题为《流式细胞术在新冠疫情中的检测应用》的学术报告,介绍了FCM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在新冠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及免疫功能监测方面的应用,让我们了解到在判断新冠病情严重程度上,流式细胞术功不可没。


上海市肺科医院检验科主任余方友教授报告题目为《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与实验室检测》,从实验室角度将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方法及药敏试验进行了全面介绍,就临床在诊断和治疗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的盲点和难点进行了相关提示与指导。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鹿振辉教授给大家介绍了“中医药对肺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以流感、COVID-19为例,分享了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认识,并总结了慢性肺病的病原体感染/定植情况和当前肺部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分享了流感、社区获得性肺炎、COVID-19指南推荐的中医药治疗方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邵凌云教授讲解了“免疫评估在新冠肺炎中的应用”,发现CD4、CD8及细胞因子等一系列免疫指标与新冠肺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并通过进一步探索COVID-19免疫发病机制告诉我们,免疫监控在对于新冠肺炎的辅助诊断、预警重症、监测病程、指导治疗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揭志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呼吸道病原体检测及临床应用”,通过多个病例介绍了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及基于宏基因组新一代测序技术(eNGS)在多种临床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中的相关实验流程及应用价值,肯定了eNGS在肺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林勇教授的报告主题为“衰老研究的三个层面”,从系统衰老、器官衰老到细胞衰老,为我们一层层展示了衰老在不同层面的特点、表征及相关生物学标志物,揭开了生物学年龄评价体系研究的神秘面纱。


今年是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成立的第五年。从分会成立之际,我们始终以“加强检验医学创新,助力中医中药发展”为职责和使命,我们希望中医药检验分会能够为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提供重要社会力量,为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中医证候的量化和标准化做贡献!我们标记免疫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标记免疫分析标准化与国际化”为宗旨,以“探索医学检验和生命科学”为主题,目前也成为生命科学、基础与临床医学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交流、共享的平台,新时代下,我们学会始终坚持四个面向,践行四个服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本次学术年会历时两天圆满结束,大会紧紧围绕“跨界融合•创新发展”主题,展示了中医检验及标记免疫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了跨学科、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了中医检验及标记免疫技术的社会影响。大会的圆满成功,得到了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及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