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上海市中医药大会精神系列报道】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

根据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关于组织学习贯彻上海市中医药大会精神的通知》的要求,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张秋娟积极组织并带领分会委员进行线上学习与交流讨论,由张振贤常务副主任委员负责主持,委员们结合自身岗位,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并提出了若干意见与措施,学习讨论气氛热烈。

张秋娟主任委员首先传达了大会对本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做出的部署与要求,带领大家学习领会《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方针政策。同时,结合本分会的自身特点,明确了分会本年度的主要目标。

学习分享讨论主要围绕与分会紧密相关的“(五)促进中西医临床融合发展”以及“(十一)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展开,委员们深刻学习,深入思考,献计献策,并纷纷表示要认真执行贯彻上海市中医药大会会议精神,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而不懈奋斗。

一、促进中西医临床融合发展

中医、西医作为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体两翼”,缺一不可。《实施意见》也提出,将推动中医药多学科交叉与国际合作,开展中西医汇聚创新,促进中医药现代化。许多委员对此也深有体会,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中西医起源于不同的文化,形成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它们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方法,以及治疗疾病的用药原则都不相同,但总体目标相同----治愈疾病、促进健康。中西医临床融合诊疗不是简单的中医加西医、中药加西药,或是西医检查后中药调理,这对现代中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精准的了解疾病中西医发展过程及预后,同时应用中西医思维对疾病不同阶段给予准确的判断,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采取中医、西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让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方案和最大的获益。

——我们需要持续加强中医药循证医学和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建设,系统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临床研究,完善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构建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国际合作研究体系,着力提升中医药前沿领域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中西医各有所长,中医重整体,西医重局部,临床中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有利于提高临床疾病的诊疗疗效,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带状疱疹患者,早期西医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配合中医药辨证施治(中药口服,加针灸治疗)能显著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症发生率,缩短病程。我们建议需进一步筛选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形成规范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增加西学中、中学习等继续教育、培训班等,提升临床医师中西医诊疗水平。

——促进中医药在临床的应用,在实践中让中药发挥其特色,达到中西医临床融合发展。通过中医会诊制度,多学科联合门诊、中医医师查房制度、联合病房等多种形式合作,构建中西医一体化服务模式,并在一些有中医特色的疾病诊治上,发挥中医药的主导或重要作用,如肿瘤、神经疾病等。

——①注重学科建设,推动中西医融合发展,建立起融汇双方优势的现代医学体系。在此次新冠肺炎的防治中,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得到了充分发挥,有效改善了患者症状,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②应用现代科学的高新技术和方法,使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临床和应用研究不断深入,使中西医结合基础的相关标准更加规范,临床研究涉及的病种不断扩大、临床研究质量逐步提高、临床研究方法更具特色、中药复方研究不断深入等。

——在自身学习方面,必须坚持中西医结合,两方面都不可松懈,中西医并重这是发展趋势。在工作中,亦不可放弃任何一种思维,面对门诊明确寻求中医治疗的病人,必须站在医师的角度用中西医两种思维方式一起看待审视该病人,万不可因为病人明确的寻求中医治疗的态度而忽略了西医的诊疗思路,从而错过了一些危重症的诊断。对于疑难、危重病症,单一的方式更是会限制病人的治疗效果,中西医并举,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才是最佳选择。

——优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不仅要推进中医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整合构建区域中医医联体、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更要携传承创新精神积极促进中西医临床融合发展。此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诊疗中,中西医结合救治收获了良好成效,让我们看到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重大传染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医院层面可积极推动中医医生参与临床各类疾病MTD团队、危急重症的诊疗救治,充分发挥中医药临床特色优势。

——近期国家是把支持中医药作为国家战略来实施的,战略性方案的推出可谓接二连三,特别是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之后,中医药发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利好。学习文件,感触颇深,特别是促进中西医临床融合发展。

二、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模式创新,主要从下列三方面进行,深化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委员们在学习会议精神同时,回顾自己的成长心路历程感触颇深,纷纷为创新中医药人才模式献计献策。

——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应更注重西医学与传统知识兼备的中西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中西医理论精通、临床实践丰富的高层次人才,是未来临床人才培养的方向。按照中西医结合人才成长规律,探索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新途径:建立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中医师承与西医师承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利用不同的平台和途径建立高层次(如:博士后)中西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

——在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二级医院可以依托师承教育平台建设、学科团队培育结合自身优势,参与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及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探索在传统师承基础上,创新现代师承教育,夯实学员理论与临床基础,提升学员职业素养。同时,围绕培养造就高水平中医药临床人才和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的目标,制定并实施学科的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拓展临床业务,扩大交流与学习平台,加入三级专科中医医院牵头的医疗联盟,参与联盟内学习、讲课、查房等活动;积极鼓励团队人员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学历提升等。

——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教育模式,比如课程设置上中西医兼修;学历教育上西学中或中学西,达到中西医融合贯通;教学方式上,在大学学历学位教育基础上,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构建传统跟师学习和现代师承教育于一体的师承学习模式。开展终生教育,贯穿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通过临床积累,方案的修正和完善,达到促进疗效的作用;并让年青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磨练和成长,成为未来中医药事业的中坚力量。

——①培养中医兴趣,注重文化传承,扩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基础。②在人才培养方面,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除了课堂老师讲授和书本知识外,还可利用互联网数据平台等网络资源,随时随地参加学习讨论及会诊等。临床实践除了跟师抄方、住院规培外,也可到社区医院参加实践,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医疗卫生健康模式。③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和习惯。深入发掘中医学宝库,不断整理、研究出更多更好地防治常见病、难治病和危重病的理、法、方、药及传统疗法,融入现代医学防治体系,将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形成原创成果,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传统中医学发展历经千载,贵在经典传承。上海在中医药传承过程中则更强调海派特色,打造“海派中医”品牌,强化海派中医文化的延续。现今的传承模式主要包括传统跟师学习、由院校至工作后的持续性师承教育、学科团队培育、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等,都是我们青年医师传承中医经典、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的宝贵形式和平台。对青年医师而言,我们首先当以临床实践为根基,从日常诊疗中摸索临证遣方用药经验、训练不断成熟的辨证思路,结合师承学习所悟、中医经典论著习读等,勤思考、勤总结。在临床教学过程中,青年医师可以培养学生中医经典学习能力、中医临床辨证能力为目标制定带教方案,旨在传承中医药精华,注重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做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提升自我。

来源: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